来源:胡说有理
9月中旬,东北—华北大片玉米陆续进入蜡熟期。乳线升至籽粒1/2以上,轻捏玉米粒或粉碎后的青贮料,手感湿润却挤不出水——这正是制作青贮的黄金窗口。牧场信息员穿梭于田间,实时监督留茬高度、切割长度、籽粒破碎程度等关键数据,并及时回传。四小时内,这些连棒带叶的整株玉米将被压入密封窖。
千里之外的东北黑土地上,相似的收割同步展开。在去年收储60多万吨青贮的基础上,认养一头牛今年总收贮量再增十余万吨,其中东北地区占比超过40%。经过约两个月发酵,这些青贮将成为超10万头奶牛越冬的“营养餐”。
9月23日,抢收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,农民们在忙碌中迎来丰收节。《人民日报》评论指出,稳固大国粮仓、端牢中国饭碗,必须靠技术吃饭。而政治局7月末会议所强调的“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”,也在此刻具象化为一场跨越地域的协作:东北黑土地上的蜡熟玉米、山东-河北的灌装工厂、杭州的算法系统、九大RDC物流仓、云上电商、全国零售终端的货架——被同一串数据紧密串联,汇入同一本账。
展开剩余86%1、
一杯黑土牛奶的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接力
一杯产自黑龙江安达的A2β-酪蛋白有机纯牛奶,需约20天左右便可现身全国货架。
以安达的有机牧场为起点:当日产出的新鲜原奶,在4℃以下的冷藏缸装满后,便滚动发往山东临沂或河北衡水的加工厂。
原奶抵达工厂后,收奶检验、灭菌、灌装、装箱等流程在一天左右完成。随后,成品常温奶将进入约10天的检测周期。
检测合格后,系统会根据订单类型与货量,规划物流路径:大批量直发订单由工厂整车直发;零担或TOC订单则通过算法调度,送往临沂、武汉、广州等全国9个区域分发中心(RDC)进行履约。
例如从临沂工厂运输至广州RDC仓约需2天,再分拨至市内超市货架约需1天。这意味着,3天左右产品即可完成上架。
需求信号怎么跑进工厂?排产采用“月度锁80%、弹性留20%”原则。线下客户提前一个多月报需求,位于杭州的供应链中心考量现有库存、销售需求、有机奶源供应等生成每日排产计划,在生产前的最后一周锁定;线上订单则由系统匹配离消费者近的RDC仓,末端配送由相应平台或企业配置快递送货上门。
10座牧场+2个工厂+9大RDC,一张“10-2-9”网络把原奶送上全国货架,也把东北奶源、华东算力、华北产能、全国消费市场串进同一条链路,跨省流动像同城配送,资本、库存、运力不再被行政区划割裂,一条供应链,就这样连起了黑土地与全国餐桌。
2、
数智高地,升起第一产业沃野
比物流更快的,是信息流。
在“认养一头牛”的牧场,数智化正改变传统养牛的每个细节。
清晨,TMR饲喂车自动完成饲料的精准配比与搅拌,为奶牛定制每日“营养餐”。青贮收割季,从田间到窖池的收割、运输、质检、发酵全程实现数智协同——新鲜青贮在4小时内高效入窖,最大化锁住养分。
这里的每头牛都拥有专属云端档案。从出生、成长到产奶,关键数据实时更新。智能项圈持续监测健康,挤奶、饲喂、发情监控等系统打通,实现了从设备到数据的互联互通。
在河北衡水的波波牧场,信息员手里正握着两把已经落地的“新农具”:
第一把是Python脚本,“过去两个人对一下午的Excel,现在一分钟出现预警。”00后牧场信息主管汤基璐利用自编的python程序自动读取并分析整合畜牧软件的数据,兽医第一时间就能收到牛只预警推送。
第二把是AI模型,依托牧场90万条产奶、反刍等生产数据训练而成;原来5000条高峰奶量数据二十分钟才能出结果,如今90万条数据两分钟搞定,自动跑出泌乳牛预测曲线,既看饲养水平,也预测未来产奶趋势。而这在过去,需要整个部门协作数小时、人工筛选Excel才能完成。
还有畅想中的蓝图:基层技术员戴上工业级AR眼镜,可以把第一视角实时共享给千里之外的奶牛专家,“空间定位加AR标注”让远程指导像现场手把手教。
别忘了这一切的背景板: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持续优化。自1994年首条64K国际专线开通以来,中国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。报告显示,截至2025年6月底,5G基站总数与2020年相比增长了5倍,达到455万个;千兆宽带用户增长了34倍,达2.26亿户,算力总规模位居全球第二。
在人工智能领域,截至2024年6月,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4500家,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量级。互联网的腾飞十年,也为农业企业铺就了一条坚实而普惠的数智化之路。
在这轮数字化浪潮中,农业正在焕发新生。机器承担重复性劳动,人员专注于决策分析。00后的年轻从业者因此得以享受工作的新可能:包吃包住、免去通勤、工资纯积蓄、假期可累积,每季度还能回几天家陪伴家人。
3、
十年重资产投建:“慢功夫”撑起“全国链”
镜头拉得更远,故事才完整。
水面之上,是超6000万全网粉丝、超3000万付费会员;水面之下,一块砖、一根钢筋、一车青贮,在十年里一点点砌成“冰山底座”。
10座奶牛牧场和4座肉牛牧场、2座乳制品工厂和1座肉牛屠宰厂、超95%奶源自给率。这是认养一头牛至今仍在加仓的“重资产慢功夫”,也是它能把流量变成留量的前提。
2014年,地产商出身的徐晓波从浙江来到河北衡水,引进首批约6000头的荷斯坦牛群。这座落在故城县的万头牧场,不仅成为其奶源自主化的起点,也为品牌未来的发展埋下了一颗“战略定力”的种子。
此后十年,重资产持续加仓:“订单农业”增强饲料储备能力,牧场数智化管理、科学育种等把奶牛单产提到 13.81吨,达到全国第二;挤奶转盘、智能项圈、喷淋系统等投入,是先进设备,也是保障牧场稳健运营的“压舱石”。即便奶价市场有所波动,这些硬投入也能帮助牧场保持平稳运行——奶价走高时能抓住机遇提升效益,奶价走低时依然能够从容应对,维持运营。
重资产把供应链钉死,市场拓展才能行稳致远。
品牌端,认养一头牛于2016年成立,早期通过第一批年轻用户触达“精致妈妈”群体,建立了品牌认知基础。
运营端,超6000万用户被数智化分层,针对私域用户、周期购买用户和超级用户等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运营策略,提升整体用户价值。
产品端,用户一句“孩子喝牛奶肚子咕噜”,推动牛种A2型基因筛查、独立分群、团体标准制定、A2型牛奶新品上市;再接着,娟姗奶、有机A2型牛奶、旗下专业儿童品牌“哞星人”接连上线。
“重”提供确定性,“轻”创造消费者体验感;两者咬合,才有“越购买越忠诚”的飞轮。
2024年,认养一头牛交出了超过50 亿元的营收成绩单,仍在持续加码自有奶源布局——做时间的朋友,走更远的路。
4、
冰山下的十年基本功
我们常说的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,在认养一头牛的黑土布局中,被分解为可感知、可触摸、可品尝的细节。
东北提供土地、人力与自然环境,杭州注入技术、数据与资本要素。两地资源自由流动、高效组合,共同完成从“玉米秆—数据包—牛奶—消费市场”的闭环。这一过程,依托的是国家构建的“超级基础设施”——同一张电网、同一列高铁、同一套5G网络、同一组物流干线。
黑土地、老工业基地与新电商之都,在开放市场中实现握手。“南北”不再只是发展梯度,更成为功能互补的接口;“新旧”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,而是共同将资源转化为资产、将资产转化为收入。
超6000万用户的真实需求,在这里被切分为秒级响应的微数据。当你在广州的货架上拿起一瓶A2β-酪蛋白有机奶,背后支撑它的,是一整套高效协同的系统:青贮玉米订单的精准调度、牛群数智管理的科学运作、供应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,以及物流环节的无缝衔接。
统一大市场,既让稀缺的地域资源为全国所共享,也将消费力持续输送到产地。这不是“虚拟拯救实体”,也不是“高科技淘汰旧产业”,而是基础设施即插即用、小微需求瞬间聚合,并反向推动生产优化成为常态。
即便处于奶价波动的行业周期中,90后、00后的新养牛人也不必陷入“内卷”或“躺平”。他们可以编写几行Python代码、攒几天调休假,也有时间思考诗与远方。
这样一个微观样本,是否正折射出某种新的可能?
来源:观察者网
发布于:北京市